5月8日,中国铁建党委在京召开2025年先进集体和劳动模范表彰暨事迹报告会,铁建交运集团重庆运营指挥部陈言路同志获评“2025年中国铁建劳动模范”荣誉称号。
陈言路在北京参加中国铁建2025年先进集体和劳动模范表彰暨事迹报告会(吴俊 摄)
创新破题:让科技帮一线省力气
重庆轨道十八号线综合智能运维中心(吴俊 摄)
“在轨道运维中能做出多少创新?”陈言路用实践给出答案。 他带领团队创建“轨道智慧运维创新工作室”,围绕设备运维、技术攻关等开展29项创新实践。针对接触网非工作支导流问题,他带队研发新型定位装置并获得国家专利;通过搭建车辆段复试网管系统,将通信故障处置效率提升30%,获公司创新二等奖。 陈言路主导建立的智能运维体系成效显著:能源管控系统实现水电数据实时监控;重庆首个综合智能运维中心将人工失误率降低40%;应急指挥中心通过数字化管理提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。团队还引入0级轨检仪、智能探伤车等先进设备,配套建立标准化检测制度。 从技术创新到设备升级,陈言路带领团队始终立足一线需求,用4大类创新成果切实推动运维工作向智能化转型,让"提效降本"真正落地,为轨道运维注入科技动能。
精细入微:让管理标准渗透每个环节
陈言路在处理日常工作(吴俊 摄)
陈言路以“制度工程师”的严谨推动精细化管理落地。他牵头构建10大类管理规范体系,创新建立"三个关键"(关键区域、设备、岗位)和"四个影响"管理体系,将73项重点责任清单转化为可执行的操作指南。
通过"红黄榜"评比机制激发团队活力,以"红榜"树标杆、"黄榜"促改进、"红线"守底线。他推行"区域责任包保制"和"13710"工作法,从责任压实、效率提升、执行强化等五个维度优化管理流程,让每个岗位都明确"做什么、怎么做、做到什么标准"。
当73项责任清单悬挂在每个值班室,当规范要求融入每道作业工序,轨道运维的安全防线就在这种精益求精的管理中持续筑牢。陈言路用制度创新证明:精细化管理不是束缚,而是让组织高效运转的科学保障。
标准立基:把“零误差”刻进每个操作流程
重庆轨道十八号线接触网标准化工区(吴俊 摄)
“要让铁建标准成为行业标杆。”陈言路揣着笔记本跑遍29个工区,完成了全部工区的“6S”标准化建设。在金鳌寺车辆段,他把“6S标准化”做出了标杆样:接触网工区的工具柜里,扳手排得整整齐齐,连灭火器摆放角度都画着定位线。这个“强迫症式”的工区,最后捧回“铁建股份安全标准工地”的称号,成了兄弟单位来取经的“样板间”。
“标准不是写在纸上的,是刻在每个动作里的。”为了让标准落地,他带着技术骨干花6个月制作88个教学课件,涵盖检修作业步骤标准化、故障处置标准化等内容。如今走进维保中心,年轻职工跟着课件学操作,老师傅对照标准做检查,团队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。
实干作答:用“钉钉子”精神攻克每道难关
陈言路在一线现场检查桥隧结构(吴俊 摄)
陈言路以"问题不解决不放手"的执着精神,在十八号线运营介入阶段带领团队完成18000余项问题整改,组织80余场专题会确保线路平稳开通。这位"拼命三郎"在首轮维保招采期间昼夜奋战,圆满完成3个重大项目。
作为党员先锋和技术能手,他创新开展"技术沙龙""每人一课"等培训,将实战经验转化为教学案例。他常说:"努力到无能为力,拼搏到感动自己"。工作之余,他走进重庆多所高校担任实训教师,身着工装传授"铁建标准",为行业培养新生力量。
从一线攻坚到技术传承,陈言路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建设者的责任与担当,让工匠精神在实干中传承。